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

生產力


    1990,老師的辦公室擺著一部黑白螢幕的舊電腦,日復一日。
    有一天,我忍不住跟老師說電腦太舊了;建議老師換一部新電腦(可能還委婉地說明那部電腦已經太過陳舊。)老師正色對我說,你知道這部電腦為我賺進多少錢嗎?

    1987年,我以新台幣5萬元購買了個人的第一部桌上型電腦(AT,黑白螢幕、硬碟40M24針點陣式印表機,對照當時使用XT,沒有內建作業系統與硬碟,使用時必須先將DOS磁碟片插入磁碟機讀取DOS,再抽出磁碟片,換成資料磁碟片。)後來,我的電腦從286386486P5P6至今,電腦位元指數增加,速度變快,也印證了人類生產力大增的趨勢。面對這股人類史上從未曾遇見過的生產力革命,我們準備好了嗎?
    自工業革命後,人類的生產力如同電腦位元所顯示的指數型的成長。而人類消耗地球原始資源的速度,也相當地增加。地球上可以容納人類的人類人口總數增加,同時,平均每個人消耗的物資,換算成地球消耗性的資源也增加,因此使得地球資源可以使用的時間,相對地縮短。解決之道,就是控制第求上的人口數和平均每個人所使用的資源。

    人口總數的控制,當經濟條件良好時,可以育養的人口數量增加。反之,當經濟條件惡劣,不同族群或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,常常容易發生戰爭。至於平均每個人所消耗的地球資源,從總體的角度來看,大家都很容易認同整體地球人應該減少地球資源的浪費。但是,誰去掛鈴鐺?由誰來率先執行實施,就是一個問題。富有的國家認為大家應該共同執行,但是落後國家認為應該富有的國家率先執行,貧窮的國家要等到富有後才有資格義務來執行。(這是相對地和絕對的標準的爭議。如同課稅一樣,所得1,000萬元的高收入者和所得10萬元的低收入者應該繳交多少稅?高所得者認為大家都應該繳交10萬元的稅;低所得者認為大家都應該繳交10%的稅。或者,大家應該繳交20%的稅減去10萬元的免稅額等稅賦稅率。)
    在工業革命發生前,原始的生產方式假設以手工方式編織毛衣,熟練的工人每10天可以編織一件毛衣,全世界的10名毛衣工人每年可以生產3,65(1/10*365*10=365)。當我們以編織機器取代編織毛衣的工人,假設一部機器每年可以生產365件毛衣,每部機器需要兩位紡織機器工人操作,若全世界共裝設2部毛衣編織機器,則全世界毛衣的生產量增加到730(365*2=730,假設手工生產的毛衣品質和機器生產的毛衣品質一樣。),而毛衣編織機器的勞動需求為4人。即由於資本的運用,人類的工作機會從10位減少到4(假設原來手工編織毛衣的工人可以訓練成毛衣編織機器的工人。)換句話說,會有6位工人失去工作機會。而獲得工作機會的這些幸運兒,必須繳交所得稅,而政府以這些稅收來補償因為生產力上升而失去的工作。在這個例子中,我們只討論勞動生產力的變動,資本在生產中的角色更為重要,也應該繼續討論資本的生產力以及資本和勞動在生產利潤的分配。此外,勞動所得受限於人類24小時的勞動供給,資本則沒有供給的限制,也是造成勞動與資本兩者所得差距,成為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結果。

    國際貿易自由化下,資本與勞動的國際間流動,還要區分高階與低階的流動。比較重要的是除了主權基金,一般資本很難標示其國籍。

    從科幻小說來看,未來或許只要1部機器,1位工人即可生產3,650件毛衣,也就是這一個工作機會是高所得的有錢人才能夠以金錢爭取到的。他所得到的薪水全部要捐出來,同時也要從原本的財富中付出代價,才能夠獲得這一個工作機會。現實生活中,有些工作機會不僅沒有薪水,反而是要付出金錢才能獲得的,例如家長會委員、志工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